回良玉:坚持不懈做好三农这篇大文章

  党的十八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出发,对解决好新形势下的“三农”问题作出了战略部署。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努力巩固和发展来之不易的农业农村大好形势,奋力开拓“三农”工作新局面。

  一、“三农”工作取得历史性巨大成就

  2012年,在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再创历史新高,农民增收实现“九连快”、再创历史纪录,农村民生又有大的改善,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稳”的基础、“进”的亮点,也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三农”发展持续向好态势的承接和延续。

  1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出台了一系列加强“三农”工作的重大举措,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在中华民族农业发展史上写下了绚丽篇章。

  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实现大幅增产。在耕地和农业劳动力大量减少、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国际竞争压力空前加大的背景下,粮食生产成功打破丰歉波动的传统周期,2012年达到11791亿斤,比2003年增产3177亿斤,连续9年增产、连续6年超万亿斤,时间之长、幅度之大历史罕见;农业生产成功打破“粮经消长”的传统格局,在粮食大幅增产的同时,棉油糖、果菜茶等稳定增长,肉蛋奶、水产品等全面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农业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大幅提升。

  农民收入增长创造历史纪录。预计2012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00元,比2003年增加5178元,年均增加575元,增幅之大前所未有;年均增长8.6%,增速之快历史少见。尤其可喜的是,农民收入增速连续3年超过城镇居民,中西部地区增速普遍超过东部地区,多年期盼的城乡和区域收入差距缩小的态势初步呈现。农民衣食住行用全面改善,贫困人口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10年来全国新建改建290万公里农村公路,解决3.96亿人饮水安全问题,新增沼气用户3180万户。首次开展农村危房改造,1020万户从中受益。农村用电条件大为改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成。生态状况整体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农村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

  农村社会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学生开始接受真正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农民看病就医有了基本保障,农民养老方式正在经历重大转变,农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几千年来广大农民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的梦想,正在变为现实。

  工农城乡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公共资源更多向农村配置,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一体化进程加快,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基本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速度加快,城镇化率超过50%。长期存在的工农城乡相互分离、相互脱节的状况有了很大改变,工业对农业的拉动作用、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

  农村社会呈现安定祥和新局面。我们着力保护农民权益,注重顺应农民期待,增进农民福祉,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农村综合改革顺利推进,村民自治制度不断完善,农村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治安好转,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可以说,党的十六大以来这10年,是农业发展最快、持续向好的10年,是农民得到实惠最多、各项权利扩大落实的10年,是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统筹城乡发展迈出实质步伐的10年。大家普遍认为,“三农”发展迎来了又一个“黄金期”。农业农村发展的巨大成就,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重要支撑,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推进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也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和促进全球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回首10年历程,“三农”工作成绩来之不易。这10年,非典疫情、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公共卫生危机突如其来,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干旱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接连发生,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面临的竞争压力骤然加大,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农产品市场剧烈波动和农民工大量返乡带来的风险不期而至,农村资源要素约束日益加剧,“三农”工作面临的困难之多、压力之重、挑战之大是多年少有的。我们有力有效地应对化解,最大程度降低了不利影响和损失。同时我们紧紧抓住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和综合国力、经济实力提升的难得机遇,办了很多事关农业农村长远发展的大事、关系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好事,很多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意义,为促进农村持续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注入了强大动力。

  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确立了科学的“三农”工作指导思想。我们深刻认识“三农”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基础地位和关键作用,确立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准确把握我国所处历史方位,作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和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导方针;科学遵循现代化建设一般规律,提出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任务,明确了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根本要求;全面审视世情国情农情变化,规划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确立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发展方向。这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是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顺势而为推进政策创新,构建了系统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我们全面取消“农业四税”,结束了2600多年农民按地亩缴税的历史;实行“农业四补贴”,开创了政府直接补贴农民的先河;彻底放开粮食购销,迈出了农业市场化改革的关键一步;出台粮食最低收购价、重要农产品临时收储、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等措施,构建了农业风险化解机制;取消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中西部地区公益性建设项目县及县以下资金配套,实行主产区财政奖补,建立了促进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激励机制;实施林业、草原等生态效益补偿,探索了生态建设保护机制。这一系列增产增效增收协同、生产生活生态兼顾的政策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农村发展持续向好,并对保障“三农”长远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坚持不懈推进制度创新,形成了明晰的统筹城乡发展制度框架。我们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尊重农民和地方首创精神,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上,坚持稳定而不折腾,明确提出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坚持完善而不跑偏,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社会化服务;坚持创新而不停滞,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基本经营制度拓展到林地和草原。在农村公共事业上,坚持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上山下乡、进村入户,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率先在农村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基本药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短短几年时间建起了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网。在对待农民工问题上,实现了从多方限制到善待服务、从制度性分隔到制度性接纳的转变,农民工工资报酬、就业服务、子女就学等问题逐步得到解决,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举家进城落户。城乡居民平等权利进一步体现,实现了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这一系列制度性建设,有效地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有力有序推进工作创新,建立了高效的农业农村发展推进机制。我们坚持党管农村工作的原则,大力创新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牢牢掌握了领导“三农”工作的主动权。立足全局谋划“三农”,坚持想大事、谋大事、办大事,主动在发展战略中把握“三农”工作方向,积极在总体布局中找准“三农”工作定位,着力在宏观调控中加强“三农”薄弱环节。统筹兼顾抓住关键,既全面部署、面上推进,又突出主题、重点突破,每年都集中力量办几件事关当前、影响长远的大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顺应天时地利发展农业生产,根据社情民意提供公共服务,突出区域特色推进农村建设,针对差异性科学施策,尊重规律性因势利导,把握阶段性循序渐进。加强协同提升合力,强化“米袋子”、“菜篮子”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完善涉农部门工作协调机制,畅通社会力量参与渠道,形成上下联动、左右配合、齐抓共管的格局。强化执行狠抓落实,坚持宣传动员先行、典型示范带动、监督检查保障、绩效考核激励等多种方式,提高工作执行力、政策到位率、农民满意度。通过这些创新,“三农”发展的社会氛围不断浓厚、工作合力不断增强、政策效应不断释放。

  10年来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丰硕的理论成果,积累了在发展中人口大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宝贵经验,开辟了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历史新纪元,初步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准确把握党的十八大关于“三农”发展的战略部署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强调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即“四化同步”),明确“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这是我们党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指导现代化建设的大思路、大战略,是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必须清醒看到,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农业现代化滞后,经济社会体制中最突出的矛盾仍然是城乡二元体制障碍明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最严重的制约仍然是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中央突出强调促进“四化同步”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着眼点就是夯实农业基础、补上农业现代化这个短板,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村发展这个重点难点。我们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健全“四化同步”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切实加快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别要准确把握几个重大问题。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这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虽然粮食连年增产,但农产品供求仍然处于“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的状况。这个重大判断,既是对过去一个时期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客观总结,也是对未来我国农产品长期供求趋势的科学把握。尽管这些年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带来的需求较快增加,农产品供求关系一直偏紧,部分农产品自给率不断下降,外贸依存度不断攀升。今后随着人口总量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消费升级和农产品的工业及能源用途拓展,全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对质量安全的要求将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农业生产发展的制约因素增多、难度加大,呈现出与以前大不相同的阶段性特征,突出表现为“双高”、“双紧”。“双高”,一是进入高成本阶段。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将持续高位运行,人工费用、土地流转费用呈上升态势,农产品物流成本呈增长态势,农业生产经营成本步入上升通道。二是进入高风险阶段。随着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旱涝等自然灾害频发,动植物病害呈加重发展态势,农业的自然风险加大。随着农业与国民经济关联加强和对外开放扩大,影响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国际国内因素增多,农业的市场风险加大。环境污染和投入品的不当使用,使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加大,加之全社会健康意识的提高和手机、互联网的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具有显著的放大效应,处置不当会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双紧”,一是进入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阶段。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耕地减少、农业用水紧缺问题会更加突出,水土流失、草原退化等问题的根本解决需要相当长过程,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将长期存在并日益增强。二是进入青壮年劳动力紧缺阶段。经过长时间、大规模的劳动力转移,尽管农业劳动力总量还处于过剩状态,但在一些地方结构性短缺问题已经凸显,青壮年劳动力紧缺状况已经凸现。综合看,我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仍然存在着不可低估的风险和隐患,一旦出现大的波折,就会引发物价上涨、危及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全局。对此,我们要保持高度警醒。

  新时期发展农业生产,关键是要全面强化各项政策,营造有利环境条件,使务农种粮和重农抓粮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一要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大力加强高标准农田和水利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继续推进农业机械化,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突破资源环境和青壮年劳动力紧缺的约束。二要不断理顺农产品价格。根据农业生产成本上升情况,通过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运用重要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和储备调节机制等措施,保持农产品市场价格稳步提高、并快于成本上升幅度,让农民种粮务农获得合理利润。同时对城乡低收入群众给予补助,确保生活不受大的影响。三要不断增加农业补贴。我国是小规模农业,要让农产品有国际竞争力、农民有务农积极性,增加补贴、强化保护是客观趋势和必由之路。要随着国家财力增长不断扩大农业补贴规模、完善补贴机制,使之成为发展农业的有效政策工具。概括起来,我们就是要用高投入、高价格、高补贴等政策工具,应对高成本、化解高风险、突破瓶颈制约,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同时,也要善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适时适度进出口保持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但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应能力必须牢靠地建立在我们自己身上。

  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农村人口构成、就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日趋明显,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更加便利,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的条件日益成熟,已经到了通过创新农业经营体制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历史时期。党的十八大明确要求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努力方向,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遵循。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必须“守住一条底线、抓住两个关键”。“守住一条底线”,就是要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限制或强制农民流转承包土地。“抓住两个关键”,一是要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既要注重引导一般农户提高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又要注重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二是要着力发展多元服务主体。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社会化程度。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要进一步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一要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各类设施间衔接配套,健全管理、运营和维护机制,逐步提高标准和水平。着力提高农村教师和医生队伍素质,推动城市优质教育、卫生、文化资源向农村覆盖,提高社会事业均衡发展水平。继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逐步实现城乡制度并轨、水平标准统一。二要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下决心解决城乡要素交换机制不健全不合理和农村资金、土地等流失严重的问题。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多措并举解决农民和农村企业贷款难问题。推进征地制度改革,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不突破。三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一个大方向、大趋势,但它涉及城市就业机会、公共产品供给能力等多个方面,有些还牵涉现有市民的利益,绝不是改变一下户籍那么简单,处理不好可能会引发社会矛盾。我们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分类指导、有序推进。要调整地区生产力布局,加大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增强其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引力和容纳能力,实现就地就近市民化;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也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让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对暂未落户的也要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四要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让农民进城进得踏踏实实、留乡留得安安稳稳。核心是要在尊重农民进城留乡自主权的前提下,维护好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这三项权利是法律赋予农民的神圣权利,是农村集体所有制的根本体现,也是农民进退有据的重要保障,任何人都无权剥夺。

  在“收入倍增”中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在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倍增”中,重点和难点是农民增收。尽管这些年农民增收实现了“九连快”,但仍低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尽管近3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收入差距仍处于历史高位。而且城乡居民收入的统计口径还不相同,如按可支配收入同口径统计,城乡差别还要大。即使2020年实现了城乡居民“收入倍增”,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仍难以完全解决。今后一段时间,农民收入至少应与城镇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并力争超过,只有这样才能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得到缓解。为此,要从战略上研究采取综合措施,营造有利的环境条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向农民倾斜,促进农产品价格、农民工工资稳步提高,不断增加农业投入和对农民的补贴。充分挖掘农业增收潜力,着力扩大非农就业增收空间,壮大县域经济,继续促进农民外出务工经商,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努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对集体资源和经营性资产收益的分配权。

  三、进一步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着力点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继续做好“三农”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中央指导农村工作的文件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为主题,突出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这一着力点,对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安排。这既体现了党的十八大精神,又抓住了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既顺应了农业农村发展阶段性变化新趋势,又有利于促进生产关系更加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

  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的目标任务是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就是要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再获丰收,确保农民收入增长势头不减弱,继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增进农民福祉;要进一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体制障碍,大力推进从农业生产经营、农业社会化服务到农村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等领域的机制创新,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为此,一要继续抓好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切实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继续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适时启动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食糖等农产品临时收储,发挥市场流通对农业生产的带动作用。二要继续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按照规划加快农村水、路、电、气、房等建设步伐,抓好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修复,加强农村垃圾、污水、受污染土壤等治理。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做好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深入实施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三要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者,加大对农民合作社特别是示范社的政策扶持。稳步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征地制度等其他各项改革。继续做好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四要继续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适应农村社会结构加速转型的新形势,进一步健全乡村治理机制,强化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农村基层民主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保障农民利益、维护社会稳定。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一项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伟大事业,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要坚持不懈加强和改进对“三农”工作的领导,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不能动摇,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力度不能减弱,农村的改革发展步伐不能放慢,举全党全国之力持之以恒强化农业、惠及农村、富裕农民,推动“三农”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这是回良玉同志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发表时作了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