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必须调整布局应对粮食安全新形势

 在中国,粮食安全是一道红线。不久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前往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调研时重申,我们要守住管好“天下粮仓”,实质上就是要把好耕地红线、打牢农业基础、确保粮食安全。但即使如此,中国的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一个现实是,粮食自给率正出现持续下降,粮食供给也越来越依靠于粮食进口。海关总署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粮食(包括谷物、大豆等)进口量总计8025万吨,进口额421.4亿美元,同比增幅超过25%。以2012年中国全年粮食产量约5.9亿吨来计算,进口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接近14%。

  粮食自给率下降之所以给粮食安全带来隐患,大致有两方面原因。在正常状况下,全球每年粮食的可贸易量有限,2012年为4.08亿吨,中国需求占比接近20%,国际粮食供给波动将显著影响中国的进口。尤其在大豆方面,近几年中国大豆进口飙升,去年达5800多万吨,同期全球大豆可贸易量仅为9322万吨,中国需求占比超过60%。除此之外,中国还必须要保证特殊情况下也能够买到足够的进口粮食,这也加剧了市场对中国粮食安全形势的担忧。

  担忧归担忧,更重要的是怎么办。中国的决策部门需要有所作为,避免中国在粮食问题上陷入类似能源问题的困局。一个可以预见的趋势是,在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进口国、铁矿石进口国之后,中国将不可避免地成为最大的粮食进口国(现在排第二,第一是日本),在这样的背景下,片面地强调提高粮食自给率,很可能只是纸上谈兵。

  在过去一系列的研究之中,安邦的智库学者已对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提出了警告。在日前发布的经济展望报告《2013,中国经济在高原上奔驰》中,我们提出,粮食进口将成为中国新的战略要点,中国必须更加深入地参与国际粮食市场,这也是中国未来必须面对的新的战略格局。安邦咨询首席研究员陈功更指出,中国过去在对待农业态度上的错误,将会在今后带来麻烦。

  要真正保障粮食安全,空喊口号肯定是不行的,需要决策层强化对农业的重视并调整战略部署。

  首先,要调整对第一产业的态度。国内现在重视农业都停留在政策上,是文件上的重视,但在实际中并没人真正重视农业。中国各级政府的政策跟进的太慢,众多城市依旧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视为是进步的标志,生怕本地的第一产业占比太大。现在有一种畸形的观点,只要某个地方的第一产业占比太高,地方官员都觉得抬不起头,认为这是地区经济落后的标志!这是相当危险的看法。这方面的道理用不着多讲,中国是一个大国,吃饭总归是个最优先的大问题。陈功认为,这样的产业政策状态是不能持续的,必须及时加以纠正,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必须得到平等的地位。如果不立刻调整,估计在2013年-2014年间,中国在农业和粮食领域可能有会遭遇大问题。

  其次,在强化国内粮食生产的同时,要加强利用国际市场。在国内粮食生产方面,需要进一步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创新农业生产和经营的机制,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中国农业生产的效率。更重要的是,中国需要改变对待粮食进口的态度。应当认识到,进口粮食就是进口阳光、土地与空气,进口能力本身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考量。为此,中国决策层需要在顶层设计方面做出调整。例如,中国可以和巴西、美国等国,通过双边换文,到境外输出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又如,中国可以与一些农业出口大国签订粮食进口中长期合约,以规避短期粮价的波动。

  在地域方面,中国需要高度重视东盟地区的农产品出口。一方面,中国可以大规模增加从东盟的粮食进口,例如从印尼、越南、泰国及菲律宾等的农产品进口,并有克制地留有后手地向这些国家输出农业生产技术,改善农业生产效率。

  第三,在“开源”的同时,中国决策层也需要在节约粮食方面做出努力。尤其要加强治理公款吃喝,这是粮食浪费的重灾区。当前,新一届领导班子在反腐败及反浪费方面雷厉风行,但这显然还不够,需要在制度上根除腐败与浪费之源,推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特别是政府改革。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未来所面临的粮食安全形势将会日趋严峻。保障粮食安全并非空喊口号就可以解决,中国政府需要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来,狠抓顶层设计,由上至下重新修订对待农业、对待粮食问题的相关政策。